回复 二、社会事件深度思考我写下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还原事件的发展过程,更是希望对社会事件进行深入挖掘,看到事件背后隐藏着的本质以及社会发展中展现出来的一些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的去理解社会发展进程中发生的大小事,乃至为社会的进步贡献一份智慧与力量。1.社会价值观逐步单一化、物质化纵观此次“万柳书院”的热门事件,其实我们就是通过网络看到了富人的生活和我们普通人生活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对于类似万柳书院里这样的居民而言,他们所拥有的,或者说唾手可得的东西,是大多数普通人一辈子的努力也无法获得的东西,“看似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世界里,但真实的生活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有着千差万别的”,这就是我们社会生存的现状。
回复 本文字数约:2274 字阅读时间约:4 分钟本文章节:01、出门在外,如何提高敏锐度、避开危险?02、悲剧的根源不是社会,是凶手扭曲的心理01、出门在外,如何提高敏锐度、避开危险?昨天(1月11日)发生的“广州宝马撞人”事件,令很多人都经历了震惊、愤怒和痛心。这个恶性事件令很多人感到害怕!我们正走在路上,突然冲出一辆车、一个持刀报复社会的“垃圾人”或“重度人渣”,这叫人怎么防!?其实,如果我们出门在外时保持一定的警惕之心,保持敏锐度,只要几个小小的动作,就有可能避开危险:第一,走在路上、尤其是等待红灯和过马路时,要不时留意周围的情况,不要一直盯着手机或打电话,慎防“马路杀手”。
回复 写到这里,想起鲁老太太当年跟许羡苏说过的一段往事:说鲁迅和周作人小时候,有一位高僧曾经给他们起过两个法名,鲁迅叫长庚(长庚星),周作人叫启明(启明星)。“东有启明,西有长庚”,一个出现在清晨,一个出现在黄昏,一早一晚永不相见。兄弟二人如此,是命中注定的巧合,还是难逃的宿命?1936年,伟大的战士鲁迅在上海病逝,时年五十五岁。七七事变后,北京沦陷,迷茫中的周作人,拒绝了众人的规劝没有选择南下,而是投降了日本人,成为日寇可耻的帮凶。1967年,周作人病逝,他临死前读的是鲁迅的杂文。三十年前在病床上的鲁迅,临危之际读的也正是二弟作人的著作!